哪里有治疗颈部白斑的最好的物理方法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iliaofangfa/10509.shtml

李某某,女,75岁。年12月17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无原发皮疹3个月。

病史:既往怕冷,遇热痒甚,纳可,发作时胃热不喜食,易打嗝,口干,少饮水,口苦,梦口水,口腔溃疡,便秘。

查体:舌红,苔黄腻,右关弦小滑,左寸滑,左关弦小滑。

诊断:皮肤瘙痒症。

处方:麦门冬汤加减

南沙参10g,黄连3g,黄芩10g,法半夏6g

甘草3g,大枣10g,生姜3g,麦冬10g

生地黄5g,玉竹10g。

5剂,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年12月22日

二诊:

现症见:瘙痒减轻。胃热胀,梦口水减轻,口腔溃疡减轻。

查体:舌脉同前。

处方:前方基础上加用熟地黄10g、黄柏6g

7剂,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年12月29日

三诊:

现症见:无明显瘙痒。躯干,双手心发热明显,自觉眼睑粘滞不适,便秘。

处方:前方基础上加用菊花10g、白芍10g。

7剂,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年01月05日

四诊:

现症见:瘙痒基本消失。前述症状皆好转,胸腹偶掣痛、眠差。

处方:前方基础上去掉玉竹、白芍,加用酸枣仁10g

治愈,未复诊。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麦门冬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肘后方》说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宋代《圣济总录》所载三首麦门冬汤均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化裁而来。南宋《洪氏集验方》所载琼玉膏,为麦门冬汤之变法。《金匮要略心典》:“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故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大枣、粳米益胃气,生津液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本医案的患者初诊时表现为热时痒甚,瘙痒发作时胃热不喜食,易打嗝,口干,少饮水,口苦,梦口水,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再者结合患者舌红,苔黄腻,右关弦小滑,左寸滑,左关弦小滑,可知患者体内存在热象,虚火上逆,故而患者出现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等症状。原文主要是因肺胃两脏阴液亏虚,虚火上扰导致,此患者并未出现咳嗽等表现,但具有胃热的症状,故仍可以应用麦门冬汤治疗。方中沙参益气滋阴,麦冬养阴润肺,清其虚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半夏降逆化痰,甘草、大枣养胃益气,生地、玉竹清热生津共奏清胃热之功。患者既往怕冷,故辅以生姜以解表散寒。二诊时,患者诉前症状较前好转,但胃热胀感,故加用黄柏加重清热之效,熟地黄、增强患者体质。三诊时,瘙痒明显消失,患者手心发热明显,眼睑粘,故加用菊花清肝热,白芍平肝、敛阴。四诊时,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者睡眠较差,故加用酸枣仁安神助眠。患者治愈,未再复诊。通过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加减应用,随症治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vvzw.com//mjccwh/914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