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体的本能,是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法。当天气炎热时,或者经过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体内积聚了大量多余的热量,人体于是通过出汗将这些热量带出体外,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人也就感觉凉快了。
人体的出汗分为三类:温热性出汗、味觉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汗液经汗腺排出体外,在皮肤表面蒸发时吸收气化热而使体温降低,抑制身体在高温环境下或激烈运动时的体温上升,此为温热性出汗。
人在精神紧张时手心会出汗,即属于精神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人的掌跖处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可见于头面、颈部、手背、前臂和小腿等处。少数人在高度精神紧张时,甚至会出现汗如雨下、汗流浃背的全身大汗情形。
肌体可以通过出汗的形式调节体温和体液平衡,排泄废物;由于汗里含有酸性物质,能使皮肤保持酸性,以防止某些病原体的侵袭;汗还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信号,如糖尿病患者是轻易不出汗的。
体质弱的人在炎夏不妨到自然通风口徐缓散热,用干毛巾擦干汗渍。当暑消汗落之后,可适当进补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较丰富的大豆食品、瘦肉、禽蛋、荷叶莲子粥、羊肝、猪肝、果蔬等。
异常出汗与健康
人体出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生理功能。汗液是人体皮肤汗腺的分泌物。但当身体存在病变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出汗也会有多种异常的改变。
战汗:首先发生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大量出汗,为战汗。中医认为战汗是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急信号。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绝汗:久病后突然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精神不固、脉微欲绝、元气欲脱,是危急的信号。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也可能是受惊吓所致。
黏汗:汗液黏腻、发稠、发热。这是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因发高烧而服用解热药物后出的一种病汗。出这种汗的人身体湿热不清。
黄汗:原因大多是大汗后即用冷水冲浴,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肝硬化患者的汗液亦呈黄色并略带腥味。
血汗:汗液淡红,如洗肉水,又称红汗。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常常汗液变红。现代医学则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出如热气蒸笼,故俗称“蒸笼头”。中医认为,头为“精神之府”、“诸阳之会”,凡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大量出汗。如果自幼就常出额汗,则大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果在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急征兆。但小儿睡觉时经常头额出汗,没有其他症状,不是疾病的象征。
鼻汗:人们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经常鼻部出汗。汗液自鼻梁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鼻汗多见于肺气虚弱的人。
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血虚、阳亏者,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胸汗:因忧思、惊恐过度而伤及心脾的人,经常在心窝局部出汗。此类人应注意调理身心,防止生出其他病症。
腋臭汗:汗液有一股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气味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姑娘更加多见。
会阴汗:出汗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排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也会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偏汗: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俗称“半身汗”。中医认为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要提高警惕。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微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外,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气味。
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味或烯煤味。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见于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酸味汗: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
脚臭味汗:见于多汗者或脚癣合并感染患者。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与鼻涕、眼泪、口水和唾液共称为五液。此外,汗亦被称为心液(《素问宣明五气》),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有损心血。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另外,老人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量少,不属病症。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然大量出汗的症状。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重金属中毒,例如铅、汞、砷等,亦可能会有多汗现象。
出汗时间与健康
根据出汗时间,出汗可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类型。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不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不用发汗药而汗自出,称为自汗。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多发生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甚多,可以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为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干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
海龙康健,与各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