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瘙痒症专科治疗医院 >> 瘙痒症治疗 >> 范瑞强从肝论治皮肤病经验撷粹一
肝在五行属木,在五气属风,肝藏血,主疏泄,风胜则痒。范瑞强教授治疗多种皮肤病常从肝论治,如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痤疮、黄褐斑等,运用经典名方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化裁,验之临床效果满意。附案例2则以佐证。
1.皮肤瘙痒症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风瘙痒”“风痒”“血风疮”及“痒风”等范畴[1]。肝在五气属风,肝主藏血,风胜则痒,《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可见古人已认识到皮肤瘙痒之疾与肝之关系十分密切。
范师一般将皮肤瘙痒症分为血热生风、湿热蕴结、血虚生风3个证型进行论治。本病以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而辨风为致病核心。而肝在五气属风,故往往从肝论治。
肝主藏血,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素体内热,嗜食辛辣,肝郁化火等可导致血热内郁,从而引起血热生风,《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曰“热微则痒”,皮肤瘙痒症辨证属血热生风证的患者往往诉全身未见明显皮疹,但瘙痒甚,搔抓后见鲜红色抓痕,抓后加剧,触之灼热,让人心烦意躁,瘙痒进一步加剧,口干渴,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范师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法。常用凉血消风散加减,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丹参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停而生微热,症见瘙痒伴心烦,往往加用柴胡、香附、白芍等疏肝行气之品。老年人多肝亏虚,肝藏血肾藏精功能失常,血为气之母,精血亏则引起气血亏虚,血虚则引起风动。明·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疼痛、蜷挛、痹病、瘾疹、瘙痒……皆血病也。”可见血虚亦容易产生皮肤疾患。此证属血虚生风,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以四物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加补益肝肾、镇肝、平肝之品,如钩藤、何首乌、龙骨、珍珠母等。
肝胆相表里,肝胆湿热亦可致皮肤瘙痒。湿热之邪阻碍脾胃运化,湿浊郁而化热,蕴结肝胆,外淫于肌肤而发为瘙痒[2]。此证多见于肛周、外阴,患者往往诉瘙痒甚,症见鲜红色抓痕,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止痒为法,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女性外阴瘙痒,白带色黄浊味臭者,加土茯苓、茵陈、蛇床子;肛门及周围瘙痒者,加苦参、地肤子;男性外阴瘙痒者,加蝉蜕、柴胡。
2.带状疱疹
本病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蛇窜疮”“蜘蛛疮”等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肝经火毒蕴积,脾虚湿热搏结肌肤而成,辨证多从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3方面进行论治[3]。
范师认为,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正虚血瘀为患,肝胆湿热、脾湿内蕴为本病之实质[4]。初期从肝论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法,以经典名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加清热解毒祛湿之品如土茯苓、蒲公英、布渣叶、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薏苡仁等透邪外出。病在头面部以菊花引药上行,升麻、鱼腥草、蒲公英清阳明肺胃肝之热;大便干结不畅加大黄、枳实以泻火通便。
龙胆泻肝汤出自清·汪昂的《医方集解》,作为治疗湿热证的代表方剂,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炎、镇痛、抗病毒的作用[5]。如张群等[6]应用更昔洛韦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亨特综合征,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带状疱疹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率达96%,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喻文球,谈煜俊.中医皮肤病性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梁家芬.诸痛痒疮,亦属于肝[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5(3):.
[3]陈达灿,李红毅.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58.
[4]陈信生.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三辑):范瑞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张泽鑫,黄志凯,曾慕煌,等.龙胆泻肝汤方的药理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33(4):67.
[6]张群,王琴,张远芬,等.更昔洛韦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Hunt综合征56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40(7):
文:医院皮肤科梁家芬
编辑:李玉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