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特征为红细胞生成增多,它不依赖于正常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机制。
事实上,所有病人都携带有JAK2VF功能获得性体细胞突变或者其他功能相似的JAK2突变,不仅导致红系增殖,也导致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增殖。通常PV分为两期:红细胞增多期,伴随有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以及红细胞质量增多;衰竭期或红细胞增多后骨髓纤维化期,即全血减少包括贫血,伴随着无效造血、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和脾功能亢进。
PV的自然进程还包括演化为MDS/前白血病期和/或原始细胞期(如急性白血病),这种的发生率低。
应排除所有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包括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其他MPNs。PV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实验室和骨髓组织学特征。诊断标准见下表。
流行病学
病人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0岁;发病年龄<20岁的很少有报道。世界范围内MPNs的发病率为0.44-5.87/10万人,而PV、ET和PMF每年的发病率分别为0.84、1.03和0.47/10万人。
临床特征
PV的主要症状与由红细胞积聚增加引起的高血压或血管异常(如血液黏度增加)相关。在接近20%的病例中,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心肌缺血、中风),这可能是PV的早期表现。肠系膜、肝门或脾静脉血栓以及布加综合征应该考虑到PV是潜在原因,它们可能发生在明显的红细胞增多症表现之前。PV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视觉障碍和感觉异常;也常见到瘙痒症、红斑性肢痛症和痛风。PV体格检查常见脾肿大,也可能包括肝肿大,此处依赖于使用的诊断标准。
一些病例在发病时临床上与ET相似(特别是JAK2VF突变的病人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增多和早期低血红蛋白水平和/或红细胞压积),尽管组织病理学显示PV特征且后期RBC参数增加。然而,单独测定JAK2和CALR突变状态(无形态学检查)不足以区别PV和JAK2突变的ET。
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和骨髓的主要特征是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的有效增殖;也就是全髓增生。外周血显示正细胞正色素红细胞的轻度到明显过剩。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和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有时可能会检测到未成熟粒细胞,但通常无循环原始细胞。
骨髓增生活跃。由于造血细胞增多引起全髓增生,但红系前体和巨核细胞常常增多最显著。红系前体形成大量岛状或片状,粒细胞形态学上正常。髓系原始细胞比例不增加。巨核细胞数增多(特别是血小板增多的病例)并且常常表现为过分叶核。发病时具有高血小板数和低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的病例可能像ET。巨核细胞倾向于形成松弛的簇状或紧邻骨小梁分布,常常表现为明显大小不一的多形性。大多数巨核细胞的胞核表现为正常折叠或深裂,它们通常缺乏明显的异形。
衰竭期和PV后期骨髓纤维化(post-PVMF)
在PV后期,红细胞生成渐渐减少,脾脏进一步增大。在进展为post-PVMF时或前后持续的白细胞生成与疾病整体上更具侵袭性有关。这些变化常常伴随着骨髓改变。最常见到的疾病进展模式是post-PVMF伴随髓样化生,特征为外周血涂片幼红幼白细胞增多、泪滴形红细胞等异形红细胞生成、髓外造血引起的脾肿大。在这阶段可能会出现未成熟细胞数增多,但外周血或骨髓中出现≥10%原始细胞或出现大量骨髓增生异常是不正常的,最可能预示着转化为加速期。原始细胞≥20%认为是post-PVMF原始细胞期,以前称为急性白血病。
遗传学图谱
PV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是JAK2VF功能获得性体细胞突变。虽然这种突变发生在>95%的PV病人中,但它并不是特异性的;它也存在于其他MPNs以及少量(小于5%)AML、MDS、CMML和其他髓系恶性肿瘤中。约3%的病例中在JAK2外显子12上发现了功能相似性突变,这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红系造血。在无血液肿瘤的老年人中也可低频率的出现与MPNs中相似的突变。诊断时,20%的病例中可以检测到细胞遗传学异常。最常见的重现性异常为+8或+9、20q-、13q-和9p-。没有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染色体异常的频率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它们存在于接近80-90%的post-PVMF中。
预后和预测因子
由于目前有效的治疗,通常报道的中位生存期为>10年。利用WHO标准,最近的研究发现整体的中位生存期>13年,对<60岁的病人大约为24年。大多数病人死于血栓形成并发症或者第二种肿瘤,但是多达20%的患者死于MDS或原始细胞期/AML。根据WHO标准确定的大量病例中,3-7%的病例处于原始细胞期。
预测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的因素尚不明确,但年龄和既往血栓形成提示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
摘译自:WHOClassificationofTumoursofHaematopoieticandLymphoidTissues,Revised4thEditio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